本報訊 自1989年首屆舉辦以來,“挑戰杯”系列競賽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,形成了學校、省、全國三級賽制,一級一級進行選拔。“挑戰杯”系列競賽已成為大學生創業的搖籃,歷屆大賽冒出了很多創業夢想者,有的在此得到了啟蒙,有的在此得到了升華。
  在此,我們選取了兩位曾經參加過或正在參加的學生,聽聽他們的“挑戰”故事。
  原本只想學好英語幫家裡做事,如今自己開了三家網店
  在2013年的浙江省第四屆高職高專院校“挑戰杯”創新創業競賽中,義烏工商學院大二女生劉巧路的參賽作品“‘愛的語言’風鈴淘寶商城”榮獲大賽特等獎。
  義烏女孩劉巧路今年20歲,參加完去年浙江省的“挑戰杯”後,今年她正在向全國“挑戰杯”衝刺,這幾天正忙著寫計劃書。
  劉巧路的創業計劃是在天貓上開出“愛的語言”風鈴店,以及開出面向國外客戶的“速賣通”。劉巧路家裡開有一家風鈴廠,父母從事風鈴外貿生意多年。當年,她報讀義烏工商學院外語外貿分院應用英語專業,只想學好外貿英語,沒打算創業。沒想到入學後很快就被學校濃厚的創業氛圍影響,大一就開了淘寶店,專營自家生產的各式風鈴。
  2013年,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“挑戰杯”創新創業大賽舉行,她組建三人團隊參賽:“因為要參加比賽,我們三個人經常在一起討論,說著說著就會有一個新思路出來,比如原本只打算做風鈴,後來發現產品過於單一,就加入其他裝修傢具產品,讓產品相對豐富一些。”為了寫商業計劃書,她們開始做市場分析,考慮市場營銷、盈利模式、財務預算等等。一遍遍地修改,一遍遍地交給指導老師指導。
  在比賽答辯階段,專業評委的點評也讓她受益匪淺。“參加挑戰杯,不僅讓我們的計劃書更出色,也督促我們的實踐要做得更好。”劉巧路說。現在,她已經擁有兩家淘寶店,並利用自己的外語優勢,又在“速賣通”平臺開了一家網店,雇了4名員工,向學校申請了一個大教室作為倉庫,準備把事業做大做強。
  現在的創業搭檔,就是當年參加“挑戰杯”的伙伴
  李龑彪,杭州一家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。錶面上,他現在的公司與“挑戰杯”沒有聯繫,但在他心中,2008年參加的“挑戰杯”大賽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。
  當初,李龑彪剛進入杭州師範大學,就聽學長們說起了“挑戰杯”創業大賽。大一,他就跟學長去“挑戰杯”寧波決賽現場,不過那次是去打醬油的,純體驗。決賽現場他至今忘不了:“哇,這比賽太酷了。無論是團隊氛圍,還是答辯環節的專業,都讓我覺得這是一個創業者絕好的鍛煉機會。”
  回來後,他下決心要為參加下一屆“挑戰杯”大賽努力。2008年,他參加了浙江省第六屆“挑戰杯”大賽。當時,他和團隊做的是“天下村絡網絡平臺”項目,看中的是當時很多鄉鎮沒有門戶網站、辦公沒有電子化。他們的目標是,為這些鄉鎮搭建電子平臺,囊括電子政務、勞務輸出等內容。
  現在回憶起來,李龑彪覺得當時的比賽讓自己的口才和寫作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。“挑戰杯”大賽需要陳述自己的項目,與評委答辯。一次次的較量,讓他發現了自己的不足,然後想盡方法改進完善。最後,他的“天下村絡網絡平臺”獲得了浙江省第六屆挑戰杯三等獎。
  對他來說,參加比賽最大的收穫,是在比賽中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創業朋友。當時的參賽項目,最終因為沒有把握住風投的心,原先談定的第一期80萬的風投資金一下子落了空。畢業後,當時參加比賽的幾位團隊成員仍然心想創業,大家自籌了一部分資金,成立了新的公司,即現在的杭州幫仔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。它是集筆記本、電腦銷售、網絡安裝、軟硬件維修的一體化公司。經過團隊的努力與發展,已具一定規模,現擁有兩家門店,有全職、兼職員工共47人,負責電腦及周邊配件銷售、電腦維修等業務。本報記者 陳偉利
  (原標題:用創業的方式,致青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qmiuphiu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